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四川德阳报道
要说什么文物在三星堆最闪亮,那金质文物一定是其中之一。三星堆的金面具、金杖、鸟形金饰等器物,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9月27日,在2025三星堆论坛“文明解码”的分论坛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燕如从制作工艺、认知、配比等多个方面分享了关于三星堆金质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
马燕如从2021年就开始主持三星堆出土金质文物修复的工作,她介绍,三星堆目前已整理、修复的金质文物总重量已经超过1.5公斤,未修复的金质文物约有0.5公斤,总计约在2公斤左右,重量令人咋舌。“三星堆的黄金用量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制是目前考古发掘同时期文化遗存里绝无仅有的,可谓‘独步天下’。”马燕如说。如此大用量的金质文物,其来源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她推测,制作三星堆金质文物的黄金应该有着较为稳定的矿源。
那么这种稳定的黄金来源是在哪里呢?目前暂未有确定的结论。因为修复处理金质文物的工作尚未结束,无法用可靠、客观的数据进行推导。但是通过对已修复金质文物的成分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些黄金应当来自比较稳定的自然砂金矿。
金面具、鸟形饰、鱼形饰……不难发现,三星堆的金质文物主要以片材的方式呈现。制作这些金质文物的工匠通过锤鍱、裁切、镂刻(脱錾)造型,以划刻、錾刻手法做表面装饰,充分利用了金银的柔韧、延展性完成其包、镶的装饰目的,未有使用焊接的迹象。这证明古蜀人已经完全了解金银材质延展性的物理特性。而马燕如在采访中更以“无与伦比”来盛赞三星堆金质文物的制片工艺。
三星堆人为何如此偏爱这种片材的制金工艺?马燕如解释道,首先是因为金器的制作过程中,制片工艺相对容易掌握,并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片工艺也能制作出更多的金器。
如此大量的金质文物,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星堆人的思想。“在我看来,古蜀人,尤其是三星堆人对金器的利用和崇拜,在同时期其他文化中是比较领先的。从三星堆的金面具或者金面罩可能的使用情况来看,他们应该不是给人用的,而是跟神的崇拜相结合。”马燕如说。
然而可惜的是,尽管研究人员对金质文物进行了修复和处理,但因为其被破坏的程度较大,在祭祀坑中的分布也很散落,因而无法通过残留物来倒推金质文物曾经历了什么。“唯有一点,就是金质文物在埋藏之前曾有过火加热的过程。”马燕如说。
(本文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