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千亿豪赌转型硬核科技 小米“基因重塑”市值增万亿

发布时间:2025-09-29 09:00:18 重庆市重庆旭阳供应链有限公司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2025年9月26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聚光灯下,55岁的雷军站在小米15周年庆典的演讲台,进行他的第六次年度演讲。

改变,是雷军的演讲主题,更是对他及小米集团(01810.HK,以下简称“小米”)过去五年的深度总结。小米的蜕变,始于五年前那场触及灵魂的反思与复盘。

2020年,是小米成立10周年,也是小米新10年的起点,雷军及小米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彼时的小米,虽以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跻身世界500强,但“组装厂”“没啥技术,只会营销”的质疑,让雷军深陷焦虑。历经长达半年挣扎,雷军确定了小米的发展走向——五年投入千亿研发底层技术,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千亿重金投入,小米的基因被重塑,命运被改变。造芯和造车,小米都拿出了亮眼的成绩。二级市场上,小米最新市值达1.42万亿港元,较2020年小米10周年时增长逾万亿。

伴随着喜人成就而来的还有挑战。汽车业务的“新手保护期”结束,手机业务继续对标苹果,近期小米陷入了舆论的争议。但就如过去五年的彻底蜕变,相信雷军与小米能用创新与实力,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战略大调整的命运抉择

过去这五年,小米进行的深刻大变革,源于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

2020年,小米迎来了成立10周年。彼时,小米已成为世界500强,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在外界眼中,雷军和小米已经非常成功。但雷军的内心被难言的焦虑充斥。

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赶超的希望。创业十年,团队中很多人都累了,面对只会更加激烈的竞争,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并肩作战?“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就是东西便宜”“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网上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是攻击,更是让雷军身心俱疲。

小米该往哪里去?雷军半年数十次复盘。

在造芯之路上,小米2014年就成立松果电子,曾寄予厚望,2017年推出的澎湃S1芯片搭载于小米5c,却仅卖出五六十万台。2018年,雷军不得不做出痛苦决定,停掉SOC芯片研发,仅保留小芯片团队火种。

复盘的结论是,“切入点错了”,雷军称,所有成功的手机SoC都从高端切入,低端路线没有未来。更致命的是管理割裂,松果作为独立子公司,与手机团队协同困难,手机团队不愿用不成熟的自研芯片冒险。

“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最终几乎都成了芯片巨头。”“芯片,不干肯定输;不试试,怎么就知道小米就干不成呢?”雷军做出了判断,最终确定了小米新十年的发展道路: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里,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投入1000亿元。

2019年,小米的研发投入为75亿元。五年千亿元,这对于当时雷军和小米而言,堪称是“巨大”的数字。即便是雷军,也将这视作一场豪赌。

发展战略确定后,雷军在小米内部掀起一场大变革。重构管理团队,造车、重启造芯片,打造人车家全生态……雷军自曝,押上了全部身家“勇往直前”。

造芯与造车的双重试炼

既造芯又造车,雷军推动小米开启了五年的炼狱之旅。

2021年初,小米的新一轮的芯片自研之旅,重新开始了。雷军重建团队,并定下铁律:“只做高端,死磕3nm工艺。”

芯片二次研发也是一条艰辛之路。2022年,芯片研发重启第二年,雷军遇到了困难。当年,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影响,小米营业收入下降14.70%,净利润骤降87.21%,经调整净利润同比降幅也达到61.4%。

营业收入下降,是小米多年来的首次。这一数据让雷军压力山大。

“同时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造车、芯片,每个都是五六百亿投入的大项目,这个压力令人窒息。”雷军回忆,当时,团队内部出现了质疑声音,芯片研发的士气出现了摇摆,“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

雷军组织高管开会讨论。最终,雷军一锤定音,“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小米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小米这家公司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

进入重启造芯第三年,小米又面临一次冲击。2023年5月,OPPO烧钱百亿造芯,进入流片阶段,却突然宣告放弃,3000多人的芯片团队解散,引发业内震动。雷军迅速出手,重申“一定要把芯片干成”。

2024年初,小米的芯片按计划投片了,仅投片费就超过了两千万美元。小米玄戒O1一次投片成功。

2025年5月,玄戒O1和搭载这颗芯片的小米手机平板正式发布,表明小米自研芯片成功了。

小米造车也是历经磨难。

2021年9月,小米汽车首次全员会,宣布了一个宏大计划: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打造全球最强的纯电性能车。

当时,雷军曾在微博上写道,“为小米汽车,我愿意押上全部声誉。”

现实很快给了雷军一记重拳。2022年春节刚过,雷军在内部开了长达21天的会议。SU7开发到了最关键阶段,因为刚开始造车,能力和资源严重不足,为了确保SU7,小米只能忍痛将Ultra项目先砍掉。

雷军给每位汽车研发同事寄了瓶红酒,给团队打鸡血。有位工程师举着酒杯提议:“保时捷是我们心中的神,我们能不能造辆车,在纽北赛道上直接挑战呢?”

就这样,汽车业务挺了过来,搁置的项目重启了。

为争取赛道测试权,团队连发21封邮件遭拒,最终,小米展示的三电系统技术参数打动了主办方——SU7 Ultra的电机功率达1300马力,百公里加速仅1.98秒。2025年6月,SU7 Ultra以6分45秒的成绩刷新纽北量产车纪录。

“找人攒钱”的生存密码

五年改变,雷军和小米为何能成功?

雷军的年度演讲,将造芯、造车、手机高端化三大转型战略,转化为充满人情味的工程师奋斗故事,精彩地勾勒出小米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这不只是小米产品线的拓展,更是一场深刻的企业质的变革。

在这场演讲中,雷军也透露了小米的生存密码——“找人攒钱”。

雷军认为,他最重要的事,第一是找人,第二是攒钱。厉害的人足够多才能干成事,攒的钱足够多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目前,小米成长太快,非常缺人。

对于找人,雷军曾说,找人不是“三顾茅庐”,要“三十次顾茅庐”。

雷军也被外界称为“找人狂魔”。公开信息称,在小米创办的第一年,雷军80%的时间在找人,这才有了一支梦幻级的创始团队:小米的7个超级合伙人,均来自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碧桂园、金山等知名公司。

金立集团原总裁卢伟冰、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中兴手机原副总裁苗雷、原暴风TV CEO刘耀平、前魅族科技高级副总裁,TCL通讯中国区总裁杨柘、原中兴集团全球副总裁,紫光展锐副董事长兼CEO曾学忠等,均被雷军引进。

2020年8月16日,雷军发布内部信宣布,王翔、周受资、张峰和卢伟冰等四位高管成为小米合伙人,也是小米新十年的“联合创始人”。如今,卢伟冰已接任小米总裁两年多。

为强化汽车空气动力学技术,2025年1月,雷军引进前法拉利F1车队空气动力学专家瑞卡德。

此外,前宝马工程师鲁道夫也加盟出任小米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前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法比安?施莫尔茨也已入职,主导小米汽车欧洲市场的外观设计研发。这些海外专家的加盟,使小米慕尼黑研发中心聚集50名精英,外籍专家占比超60%。

近期消息显示,雷军以千万元级别的薪酬挖来了DeepSeek开源大模型DeepSeek-V2的关键开发者罗福莉。

雷军还注意内部激励。小米设立百万美元技术大奖表彰核心贡献团队。2024年,“百万美金技术大奖”升级到了1000万元人民币。

截至2024年底,小米研发人员21190名,占员工总数的48.5%,全球专利储备突破4.2万件。

雷军所称的攒钱,主要表现为开源节流,把钱用在刀刃上。

2022年,小米启动“非核心业务优化”战略,对边缘产品线、低效渠道进行收缩,同时减少营销费用,确保研发投入。

攒钱的另一方面是生态造血。通过培育高盈利业务,用其利润支撑芯片、汽车等长期投入,形成“现金牛养增长引擎”的循环。

小米的两大业务已形成稳定盈利能力。2024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达1041亿元,同比增长30%;202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业务以75.4%的高毛利率贡献核心盈利,为公司研发提供了资金。

截至2025年6月底,小米的资金达1927.68亿元(含定期存款、受限资金等)。

雷军说,从手机和消费电子出发,小米开创“人车家全生态”的崭新局面。这一路的改变,远不止于造车、芯片和高端化,重要的是,小米用五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与灵魂。

二级市场上,小米也获得了投资者支持。2020年4月,小米10周年时,股价为10.20港元/股,市值2454亿港元,如今,其市值达到1.42万亿港元,折合人民币,市值增加约1.08万亿元。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